人身险定价机制迎改革 料窗口期“炒停售”难以为继
栏目:新闻动态 发布时间:2024-08-12
分享到:
 “告别‘3.0%’,‘决战’在8月。”一位保险代理人在社交平台说。距离上一次预定利率调整仅一年出头,8月2日,国家金融监管总局下发《关于健全人身保险产品定价机制的通知》(下称《通知》),明确分批调降预定利率50bp,并首提建立预定利率动态调整机制,强调稳步调整产品结构。《通知》打了一套“组合拳 ”,牵一发而动全身。有业内人士称,保险产品定价利率将同步市场化,产品换挡将是常态,且调整期缩短。有险

  “告别‘3.0%’,‘决战’在8月。”一位保险代理人在社交平台说。距离上一次预定利率调整仅一年出头,8月2日,国家金融监管总局下发《关于健全人身保险产品定价机制的通知》(下称《通知》),明确分批调降预定利率50bp,并首提建立预定利率动态调整机制,强调稳步调整产品结构。《通知》打了一套“组合拳 ”,牵一发而动全身。有业内人士称,保险产品定价利率将同步市场化,产品换挡将是常态,且调整期缩短。有险企分批停售产品,业内再掀停售营销浪潮。

  “8月31日将和‘3.0%时代’告别。”“分红险、万能险也要‘降息’”。近日,社交平台上关于保险预定利率即将调降的消息轰轰烈烈,多位保险代理人宣称,将有多款产品迎来停售,建议消费者在产品在售的最后期限“上车”。

  《通知》明确,自今年9月1日起,普通型保险产品预定利率上限为2.5%(下调50bp);自今年10月1日起,分红型保险产品预定利率上限为2.0%(下调50bp),万能型保险产品最低保证利率上限为1.5%(下调50bp)。相关利率超过上述上限的产品停止销售。

  简单来说,预定利率就是保险机构能够提供给客户回报的理论最高值,也称定价利率。以储蓄险为例,预定利率下调将导致保险利益下降或领取金额减少。万能险的最低保证利率则是结算利率的保底水平。

  “今年以来,预定利率要调降的消息在业内盛传,原本以为普通人身险产品的调整要在8月初落地。”保险经纪人关兵正(化名)说。

  申万宏源证券000562)分析师表示,此前预计预定利率/最低保证利率上限调整幅度为传统险和分红险分别降低50bp,万能险降低25bp,实际降幅略超预期。

  据了解,《通知》下发以来,已有泰康人寿、长城人寿、百年人寿等公司下发产品停售通知。关兵正告诉记者,终身寿险、重疾险多数在8月底停售,分红险大部分销售至9月底,与《通知》规定的期限契合。此外,还有公司依据渠道制定不同的销售节奏。

  以泰康人寿为例,记者根据官网信息统计发现,该公司8月6日和9日共发布8则产品停售公告,涉及53款产品。其中,终身寿险、年金险等30款产品自今年8月31日起停售,分红险、万能险等15款产品自今年9月30日起停售,另有8款普通型保险8月12日和22日起陆续停售。截至8月9日,该公司在售产品共193款。以此计算,其近期计划停售的产品占比约27.5%。

  在业内人士看来,保险产品的下架、停售已是“家常便饭”,预定利率调整也并不陌生。低利率环境下,此次《通知》既是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为防控利差损,去年监管部门对险企进行窗口指导,要求在2023年7月31日24时前停售预定利率大于3%的保险产品,以及预定利率超过2.5%的分红险和最低保证利率超过2%的万能险。

  此后,风险防控持续。据有关报道,今年监管部门向险企发出风险提示,要求调低分红险收益率和万能险结算利率。

  监管部门的“吹风”和市场利率下行给予了更为明确的信号。今年6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党委书记、局长李云泽在公开演讲中提及,进一步健全保险产品定价机制,指导保险机构调整产品结构,有效防范利差损风险。自7月下旬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双降后,国有行、股份行纷纷降低存款利率,定存利率进入“1时代”。

  人身险预定利率调降并不鲜见,近十年的调整较此前更为频繁。1997年、1999年两次下调预定利率,此后维持为2.5%。2013年,普通型人身险预定利率“松绑”至3.5%,部分年金险评估利率放宽至4.025%。随后,万能险、分红险的评估利率/预定利率陆续调高上限。2019年,部分年金险评估利率回归3.5%。

  最近一次预定利率调整的确降低了行业的负债成本。中邮证券8月7日发布的研报指出,2019年以来寿险公司负债成本整体较为刚性,2019年-2022年基本维持在3.0%-3.5%左右的区间窄幅震荡,2023年受预定利率下调影响,负债成本自2022年的3.2%回落0.5个百分点至2.7%。

  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党委委员、副会长贺竹君撰文分析保险行业的显性特征和隐形风险,前者表现为增收未增利,即寿险业整体盈利能力出现阶段性下降。而从当期收益率看,保险业2023年投资收益率2.3%,“双低于”历史平均收益率5%、10年期国债收益率;寿险业综合投资收益率3.4%,略低于平均负债成本率。

  贺竹君指出,保险产品结构间接影响负债刚性特征。近年来热卖的储蓄型产品为非可调利率(近几年,监管引导降至3%以下),投保人往往抱有“保本刚兑”预期,叠加经济转型发展、长期低利率趋势背景,较高收益产品规模越大,满期给付压力越大,难以灵活对冲市场利率下行风险;行业产品结构决定利差损隐患较难有效缓释。

  国家金融监管总局的数据显示,今年二季度人身险公司年化财务投资收益率为2.83%,同比下降0.44个百分点。

  预定利率的调整势不可挡,接棒的新产品将有何变化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据介绍,预定利率降低后,保险的性价比随之降低,例如储蓄险的领取总金额减少;保障型产品同等保额前提下,保费变高等。

  据东吴非银团队测算,以30岁男性为例,保额为1000元,缴费期限为10年,前五年的费用支出率为50%、30%、20%、5%、5%,传统险预定利率从3.0%下降至2.5%,年金险、终身寿险、定期寿险、两全险和健康险对应毛保费涨幅分别为18.7%、20.2%、3.5%、7.5%和17.1%。短期险和保障功能更强的长期险产品对于利率敏感度相对不高。相同预定利率降幅下,分红险的毛保费敏感度更大。

  以近年营销火热的储蓄险——增额终身寿险为例,记者选择某家险企预定利率3.0%、2.75%、2.5%的三款产品进行测算。假设40岁的李先生为自己投保,保障终身,交费5年,年交保费10万元。对比第20个保单年度末李先生退保能取回的现金价值,预定利率3.0%、2.75%、2.5%的三款产品分别为78.17万元、73.09万元、65.93万元。到了中后期,保单持有越久,现金价值的差距逐步拉大。

  有保险经纪公司测算,只考虑预定利率下调的影响,重疾险接下来的涨幅在10%-40%,由于儿童的保障期更长,影响更大。以为0岁男宝投保为例,50万元保额,保障终身,30年交费,预定利率2.5%的产品每年需交2510元,上涨27.6%。

  然而,影响保险产品的不只预定利率。《通知》明确深化“报行合一”,加强产品在不同渠道的精细化、科学化管理。在业内看来,这是为个险渠道推行“报行合一”作准备。

  据了解,针对保险公司费用管理普遍较为粗放等问题,2023年下半年银保渠道率先执行“报行合一”。监管部门有关负责人日前披露,全行业相关渠道平均佣金水平较之前降低30%。

  北美准精算师Alex表示,假如普通型人身险产品在产品切换时,同时被严格要求执行“报行合一”,那么在确保基本法利益不变的基础上,由于没有了保险公司的“贴费”,保险产品的收益还会进一步降低。

  保险产品设计如何平衡股东、渠道、客户的利益是险企需要面对的问题。有保险代理人表示,“报行合一”落地后,公司的“平衡术”更受考验。若单纯降低客户利益,产品竞争力会下降。

  如果说单次预定利率调整是一时的管理手段,那么《通知》为调控给出了长效管理办法。《通知》首次提出,建立预定利率与市场利率挂钩及动态调整机制。预定利率基准值将通过参考5年期以上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5年定期存款基准利率、10年期国债到期收益率等长期利率进行确定,由保险业协会发布。达到触发条件后,险企需要按照市场化原则,及时调整产品定价。

  《通知》下发当天,上述三项市场参考利率分别为3.85%、1.80%、2.13%。东海证券分析师陶圣禹表示,三类指标数据测算平均值为2.59%,较去年同期下滑53bp,数值与降幅和普通型保险产品的调整基本保持一致,但具体权重与测算依据仍有调整空间。

  蜗牛保险经纪CEO尚萌萌告诉记者,过去预定利率自上而下调整的模式,要先调研、召集讨论,再口头或窗口指导,流程历时较长,使得预定利率调整滞后于市场。

  陶圣禹认为,预定利率动态调整为产品定价发展的必然趋势,新规下的负债成本调控将更为灵活,利率下行周期下可通过调降预定利率缓释利差损风险,而在利率上行期也可及时调整以提升产品吸引力。

  中国第一代精算师包虹剑向记者表示,区别于其他金融产品,寿险产品的功能是长期的风险管理。一旦预定利率/最低保证利率作出调整,保险公司不得不推陈出新,然而产品的下架、销售有着规范的流程。目前来看,预定利率动态调整机制实施起来具有相当的复杂性,仍需出台具体的实施办法,例如确定有关指标的阈值。

  有保险代理人担心,相关机制建立后,未来不再有“炒停售”的空间。据了解,在2019年、2023年预定利率调整前,业内持续炒作带动火热的行情。

  关兵正直言,“炒停售”本身耗时并不短,从培训、销售激励、广告宣传等方面都要匹配,加上停售的通知从保险公司到渠道等,最后传递到消费者,信息传递耗时也比较长,所以各种时间上的错位有可能导致大规模的“炒停售”减少。

  尚萌萌表示,预定利率调整引发的系列工作对于险企是一件伤筋动骨的事情,有关调整对“炒停售”的实质性影响还要根据后续指导框架来判断。

  值得一提的是,业内近期“重蹈覆辙”被视作大概率事件,但普遍认为今年“炒停售”的成绩将不及去年。陶圣禹表示,考虑到去年以来层层调降的预定利率带动的需求逐步释放,此次销售热度或不及前几轮。

  尚萌萌认为,去年的调整从“吹风”到正式落地历经近半年的时间,不少消费者当时已经投保了足额的长期保障。距今仅1年,短期内加保的可能性不高。

  针对预定利率的举措只是监管部门防控利差损风险“组合拳”的一部分。《通知》进一步提出鼓励开发长期分红型保险产品,对于预定利率不高于上限的分红型保险产品,可以按普通型保险产品精算规定计算现金价值。

  实际上,这一理念并非新鲜事。人身险预定利率去年8月调降后,“低保证+浮动”收益的分红险曾被寄予厚望。

  太平人寿投资管理部的研究指出,从行业数据看,分红险占比在2010—2012年接近90%,费率市场化改革后占比下降。这意味着具有长期保证利率的传统险占比增加,低利率环境下增加了寿险公司的利率风险。从主要同业新单销售情况看,除部分公司外,分红险新单占比几乎接近0。2023年预定利率下调后,分红险优势凸显,但2024年分红险占比依然不高。

  A股上市险企中,除中国人寿601628)外的四家公司均披露了分红险的发展情况。记者梳理发现,2021年-2023年,平安寿险及健康险、太平洋寿险、新华保险、人保寿险的分红险业务占比均呈下降趋势,其中,下降幅度最高的是太平洋寿险,下降了17.5个百分点。2023年,四家公司的分红险业务占比分别为10.4%、23.4%、17.9%、40.3%,保费分别同比下滑10.2%、31.2%、45.0%、11.8%。太平洋寿险提到,系受利率下行、预定利率下调等因素影响。

  过去一年,分红险的发展可谓不平静。自2023年6月30日起施行的《一年期以上人身保险产品信息披露规则》首次提出要求保险公司披露分红实现率指标,被业内视为助力发展的支持。紧接着,分红险成为多家公司2024年“开门红”的主力产品。

  今年6月,光大永明人寿数款产品红利实现率为19%的消息引发业内关注。大型险企也有多款产品出现红利实现率下滑,如太平洋人寿、泰康人寿等。

  包虹剑指出,去年预定利率调整对于分红险发展是很好的机会。分红险的一大卖点是可分享公司经营成果,但多家公司去年的分红实现率未达预期,会给今年的大力推动带来一定的影响,各主体都需要时间适应。

  尚萌萌表示,目前市场上的主流分红险是分红型增额寿险,保证收益部分不超过2.5%,与传统型增额寿险相比有一定差距。消费者普遍担心在当前的投资环境下,保险公司没有好的投资标的,会导致分红险整体的收益还不如传统型增额寿险。

  监管部门也有意推动分红险发展。《通知》要求险企突出分红险与万能险产品的保险保障功能,并平衡好预定利率或最低保证利率与浮动收益、演示利益与红利实现率的关系,合理引导客户预期。

  一位险企产品运营有关负责人向记者表示,收益写入合同的增额寿险仍受到公司和市场青睐,目前公司仍未确定明年“开门红”的主打产品。

  保险产品“大限”将至,市场多方加入停售营销的“混战”。《通知》以及有关的分析报告成为保险代理人重要的展业工具。记者注意到,有保险经纪人将毛保费的涨幅简单粗暴地解释为保险产品的收益变化,例如前述报告指出,预定利率调整后,传统终身寿险的毛保费涨幅为20.2%。该经纪人称,增额寿险收益将减少20.2%。然而,二者不能直接置换。

  互联网保险中介平台也不例外,微保、慧择、小雨伞等平台把预定利率即将下调的消息作为网站或小程序首页的头条。保险中介平台普遍着重向用户阐述预定利率下调的影响,并预告产品的下架时间。其中,微保在小程序中实时显示部分产品下架时间的倒计时。

  尚萌萌指出,对于消费者而言,投保与否从来都不是取决于“窗口期”或者炒停导致的紧张感,而是是否有实际的需求。如果本身已经有足够的保险,不准备加保,或者没有长期储蓄计划,消费者也无须在意产品停售的消息。她建议,若想购买长期保障型的产品,在此期间可考虑投保。预定利率下调后,少儿和成人重疾险将有不同程度的涨价。

  投资者关系关于同花顺软件下载法律声明运营许可联系我们友情链接招聘英才用户体验计划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举报邮箱: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090237